当前位置: 首页> 学院新闻

42册“扶贫档案”

发布时间:2019-07-11 15:01:09 浏览次数:11

 2019年7月11日,菏泽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菏泽技师学院“发挥培训优势,助力脱贫攻坚”的事迹......

 打赢脱贫攻坚战,我们能够做什么?菏泽技师学院党委在深入调查后,确立了发挥培训优势,助力脱贫攻坚的工作思路。从20165月开始,他们拉着锅碗瓢盆、带着电脑电焊设备走进乡村,开启了技能扶贫的征程

 在菏泽技师学院培训处的档案橱里,整整齐齐排列着42扶贫档案。随便抽出一册,透过一页页报名表、个人信息、培训内容、回访情况反馈……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个技能傍身自主创业学员脸上的笑容,看到了技师学院对扶贫工作的责任与担当、付出和努力。 

 “大篷车下乡啦

 说起第一次下乡办班,培训处王朝军记忆犹新:学校一直承担着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民工创业的培训任务,但由于学校条件有限,很多想来学习的困难群众无法成行。学校也有为农村贫困人口和准备进城务工人员提供技术学习机会的想法。但下乡办班,牵涉诸多,一直没能实现。

 契机来自20164月的一个电话。

 当时在牡丹区小留镇邢楼村包村的第一书记张海勇,给技师学院培训处打电话咨询,邢楼村有100多人想学技术,其中有很多贫困户,到学校去学习也不现实。有什么解决办法吗?

 这个电话,让技师学院的技能扶贫开始了破冰之旅

 经过一个月紧锣密鼓的筹备,527日,技师学院两辆满载锅碗瓢盆、菜米油盐、案板炉灶的大车开进了邢楼村,在大队部前的文化广场上,扯起了帐篷、安下了锅灶。乡亲们亲切地称技能扶贫大篷车下乡啦

 邢楼技能培训班拉开了菏泽技师学院技能扶贫的序幕,从技能下乡大篷车到技能扶贫千人计划,再到技能下乡助力乡村振兴,这一送就是三年多,一办就是42个班。

 技师学院党委书记陈建华感慨地说:把技术送到老百姓身边,送到田间地头,让困难群众学得会、用得上,这是我们技师学院的政治担当。

 老师教的真管用,来钱快

 鄄城县什集镇李鲁红的早餐店生意很红火,一大早400多个大包子就卖完了。

 33岁的李鲁红和丈夫原来在北京打工,每年春节回家,孩子总是生分地赶他们别在俺家,你们走吧”……这让夫妻俩有了回家的心。

 201712月,技师学院的技能扶贫班在什集镇供销社大车间里安了营,夫妻俩都报了名,学习面点和烹饪。培训班一结束,夫妻俩的小店就开了张。

 小店早餐卖包子,下午炸油条,赶点的时候还忙不过来,公婆也常常过来帮忙。鲁红说:老师手把手地传授技术,花钱买不到的秘方都给了俺,还经常在微信上指导,我们学得好、上手快。当问到一个月收入多少,鲁红笑了:这个俺不说,反正现在很开心,能挣钱,还能陪着老人和孩子。

 单县浮岗电焊班学员王洪印说,老师一教就是不一样,现在焊点少了,光滑了, 活好还节省料。焊大棚的活原来不敢接,现在敢接了,因为有底气了。

 菏泽技师学院把技能扶贫当作头等大事来抓,抽调学院最棒的烹饪、面点和电商教师到培训班授课,自2016年来又先后投入180万元购买包括培训处、电脑在内的培训设备和培训材料,确保学员能够在一个月左右的培训中就可以掌握创业谋生技能。

以后俺也开个农家乐

 “老师,你快看看我做的包子合格不?还没等技师学院培训处高级讲师李鑫走进包子铺,李单单和丈夫徐照理满脸笑容地跑出来,拉着李鑫老师的手,指着包子铺门口一笼笼大包、小包就请教了起来。

 29岁的李单单和丈夫徐照理是今年3月份第一个报名参加单县浮岗培训班的。李单单学面点制作,徐照理学烹饪技术。

 培训班结束后,夫妻俩在离家7公里的河南省虞城县田庙镇开了个包子铺。凭着味道鲜美、干净卫生、价格公道,包子铺生意很好,一个早晨,12笼大包、50多笼小包,配上小米粥、八宝粥,很快就卖完了。李单单很自豪地说:俺俩早上说得最多的话就是没有了。

 说到以后的打算,李单单笑得很开心:等挣了钱,在浮龙湖景区开个农家乐。

 单县浮岗镇双庙村的王军玲,因婆婆和女儿相继生病住院花了近百万元而返贫。20193月,军玲和嫂子赵永莲一起参加了培训班。军玲学的是烹饪,嫂子赵永莲学的面点。现在姑嫂合伙在苗土楼集上摆了个油条摊,每天下午三四点出摊。街坊邻居说,军玲他们家的油条好吃,晚来一会儿就买不上。

 611日,面对再次为她们送来4袋面和4桶油的技师学院的老师,军玲说:感谢技师学院的老师和领导,教会了我们技术,还送我们物料。现在孩子病好了,已经上学了。我和嫂子好好干,还完账,以后有机会开个饭店,日子会越来越好的。

 李单单和王军玲都是今年3月浮岗培训班的受益者。浮岗培训班开设面点、烹饪、电焊三个班,培训200多人,90%以上获得了职业资格证书。针对浮龙湖丰富的渔业资源,烹饪班还专门开设了全鱼宴课程,传授二十多种鱼菜的制作方法。

 浮岗镇党委副书记黄文彬说,技师学院的技能下乡,把不少外出打工的农民引回了家。他们既能照顾孩子和老人,也实现了创业致富。同时,也为我们实现乡村振兴储备了力量。

 往后俺都来福了

 71日,郓城县南赵楼镇康垓村赵来的来福饭馆开业了。

 开业典礼上,赵来几度哽咽,她对着技师学院院长乔忠义和南赵楼镇镇长王均佩深深地鞠了一个躬:谢谢你们没有嫌弃俺,这回俺有了致富的门路,往后俺都有福了。” 由于儿时家里贫穷,赵来一岁多患婴儿瘫没有得到及时治疗,自此双腿无法直立,只能撑着木块在地上挪动。赵来和丈夫马方占有两个正在上学的儿子,是国家级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867日,赵来和马方占参加了菏泽技师学院在郓城县南赵楼举办的 “技能扶贫培训班。培训班还没结束,学院就送来了燃气灶、平底锅和锅碗瓢盆,鼓励赵来自主创业,脱贫致富。

 由于家庭条件和身体原因,赵来动摇过,放弃过,但每一次,技师学院都向她伸出援手。

 没有技术,技师学院的老师手把手教;

 没有设备,技师学院案子炉灶、锅碗瓢盆、面油全套送;

 想租房经营,学院先后两次派人到南赵楼镇进行协调,帮助解决了场地问题。

 一年的时间,前前后后8次,技师学院送给赵来的不仅仅是专业的技能、近5000元的物资设备,更有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

 南赵楼镇镇长王均佩深有感触地说:技师学院无私的付出,对困难群众不抛弃、不放弃的执着精神和责任担当确实让人感动。

 再苦再累也值得

 说起技能下乡,参加培训的老师们都有一肚子的酸甜苦辣。

 考虑到群众的实际情况,培训班大多在暑期和春节前,地点则是村委会办公室外面的简易大棚或者扶贫车间里,冬天透风、夏天闷热。由于远离市区,培训老师吃住都在培训点上。更由于群众学习迫切,上午11点半该下的课常常拖延到12点,下午本该2点开课,不少学员1点就到了。老师们大多时候中午得不到休息,实在累了,就把三四张椅子并排,躺下休息会儿。

 20176月,成武县天宫庙培训班,面点技师李鑫老师不顾自身年龄大、血压高等困难,坚持参加授课,在闷热的帆布棚下冒着近40的高温,手把手向群众传授技术。近一个月的超负荷工作,在临近学员结业时突发心脏病,幸亏抢救及时才转危为安。

培训处付茹任劳任怨,脏活累活抢着干。培训期间每天都要准备培训用品,洗涮锅碗瓢盆,由于长期在洗洁精中浸泡,双手起满了湿疹疙瘩。付茹说:通过我们的努力,乡亲们有了一技之长,觉得付出值得。

 42扶贫档案,记录了菏泽技师学院三年的技能下乡扶贫历程,诠释了技师学院扶真贫、真扶贫的政治担当。这背后的一个个感人故事,让人动容,更令人感慨。

三年来,菏泽技师学院举办包括面点、烹饪、电焊、电商专业在内的2042个培训班,培训人员达到2030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有1800余人。20195月,学院在山东省人社厅召开的技能扶贫与黄河滩区迁建现场会上介绍了经验,并表示了继续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助力乡村振兴的决心和信心。